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席小知识,以及茶席布置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沏茶步骤
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编辑本段茶量控制
沏茶方法
沏茶要将每种茶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不只是自私地把它泡来喝,有了这样的心情,才有办法与茶为友,很客观地欣赏茶的美。
从小壶茶练起。小壶茶的沏茶方式,是茶道基础课程中常练习的沏茶法。小壶茶法要求层面比较多,地区间、个人间在做法风格上的变化也比较大。
时间关系
泡茶时茶叶放置量、浸泡时间与水温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三大要素,茶量放得多,浸泡时要短,茶量放得少,浸泡时间要长。这时如果水温高,浸泡时间宜短,水温低,浸泡时间要加长。
茶叶放置量要考虑茶叶的外形与粗细的程度。一般常看的茶叶外形,就泡茶角度言之,可分为下列三类。
特密级
如剑片状的龙井、煎茶、剑状的龙井、煎茶、针状的工夫红茶、玉露、眉茶,球状的珠茶,碎角状熏花香片等。
次密级
如揉成球状的乌龙茶、肥大带绒毛的白毫银针、纤细膨松的绿茶等。
膨松级
如包种茶、白亮乌龙、叶形粗大的碧螺春、瓜片等。
假设第一泡欲浸泡一分钟得出适当浓度茶汤,那特密级只要放1/5壶量即可,次密级要放1/4壶,膨松级放六、七分满。第二道以后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决定增减的时间,以下数项是应考虑的因素:
揉捻成卷曲状的茶,第二道、第三道方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二、三道后浓度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重雕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物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得更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增加愈多的时间。
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时间。细碎多者参考第四条,紧结程度低者参考第一条,紧结程度高者;慢慢泡,慢慢舒展,时间宜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之。
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1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斟量缩短。若属二、三道的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泡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1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须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泡茶时,置茶量最好适当,宁愿少也不要太多。一般来说,第二泡过后,茶叶就会膨胀到九成以上。所以,控制置茶量,尽量不要泡到满出来,而需要将壶盖下压的状况。
以乌龙、铁观音、金萱来比较。金萱膨得最凶,铁观音次之。生熟来说,熟茶膨胀的倍数较小。如果泡包种,因包种茶成条索状,不管是用什么品种制成,茶叶膨松,要放多量。
一般而言放满壶,而且如果觉得泡出来浓度不够(包种茶冲泡时间因为发酵、烘焙度低,所以前四泡尽量不要超过40秒),置茶量就应增多。方法有二:
置茶时,用小茶棒将茶叶搅松,再置茶,这样茶叶就可以放多一点。
置茶时用手将茶叶稍微捏碎,置放的茶叶就会多一点,虽然比较方便,但是,茶叶捏碎的大小不一定,会影响冲泡出来的滋味。
白毫乌龙的冲泡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类似包种茶的置茶方式,冲茶时,温度要降低,否则容易有涩味。
一种是置茶量少,可以用高温直冲,因为温度高,所以溶解出的种类就会比较多,一般用于优良的白毫乌龙,瓷器盖杯或茶娘,但是滋味比较不那么浓稠。
两种的置茶量差不多相差20~30倍。
绿茶例如龙井,置茶量不应太高,一般用盖杯泡,置茶量从一层到四层。冲泡温度低,一般可用二次降温法:将开水先冲到一个杯子(可以用茶海),在将水冲到盖杯中。
同样是乌龙,同样是包种,但是不同批的茶叶的膨胀度不一样。21世纪手采茶,采摘茶叶时间比以往提早个几天,所以茶材比较嫩,冲泡完将茶叶放在口中嚼就可以分辨出,膨胀的倍数也比较大。
时间控制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能代表该种茶的品质。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份的物质溶出,较难反应该种茶的真面目。所以国际鉴定茶叶的标准杯泡法,浸泡时间多在5~6分钟,希望将茶叶的内质尽量溶出。以便评总成绩。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要在一分钟以上,那浓度太高、太低怎么办?以“置茶量”来调节。这样得出来的“置茶量”在数泡后,茶叶舒展开来还不至于挤在壶内伸展不开,即使舒展率最高的茶类亦如此。茶叶挤在壶内太密,会有闷味,影响香气品质,如炒菜放了一大锅,不容易将茶炒好。那什么不干脆放少少的,如鉴定杯的泡法?这在“小壶茶”是不实际的,因为放太少,泡一、二道就要换一次茶叶,不方便。
在“温度与泡茶的关系”中曾提过,若欲降低茶汤苦味,可降低泡茶用水的温度改善之,若欲减少涩感,可缩短浸泡的时间,或降低水温,但为达到所需浓度,若采取增加用量的途径,那当然会违背上述“浸泡时间”的原则,这属技巧的应用,目的在掩饰茶叶的缺点。
前面曾提过,浸泡的时间最好在一分钟以上,但若遇到揉捻成球状的茶,舒展率非常大,第二、三道浸泡的时间非缩短不可时怎么办?这时由于已经浸泡过,各种成分释出的能力较强,时间缩短一些无妨。
除了浸泡的时间外,停泡间的间隔时间的也很重要,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2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斟量缩短,若属二、三道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2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须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依上述“置茶量”,第一泡大约浸泡一分钟可以得出适当的浓度,第二道以后要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增减时间,以下是几项考虑的因素:
揉捻成卷曲状的茶,第二、三道才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第四道以后才后逐渐增加浸泡的时间。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浓度增加已趋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得更多。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得更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应增加愈多的时间。
时间控制
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应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浸泡时间:细碎多者参考上条(D)款;紧压程度低者参考上条(A)款;紧压程度高者,茶叶因浸泡才逐渐松散,所以时间宜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之。
间隔时间的影响
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2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斟量缩短,若属二、三道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2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须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编辑本段浓度
练习时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汤,检测自己一壶茶泡了四道、五道以后,茶汤浓度是否控制得稳定。后面几道茶汤颜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现象,若是同样的汤色滋味反而会显得不足。
编辑本段浸泡时间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代表该种茶的品质,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质溶出,较难反应出该种茶的真面目。二、三道茶以后,茶叶已被泡开,较无此顾虑。
时间茶量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要在一分钟以上,那浓度太高、太低怎么办?
用「置茶量」来调节。这样得出来的“置茶量”在冲泡数道后,茶叶舒展开来还不致于挤在壶内伸展不开,茶叶挤在壶内太密,会有闷味,影响香气品质。那为什么不干脆放少一点呢?
计时法
控制茶叶浸泡的时间,可以使用向前读秒的定时器,凭直觉判断容易有误差。但盯着定时器看,好等时间一到赶快把茶倒出,也显得太不可爱了。沏茶还是要用心,时钟只是辅助的工具。
水温控制
水温的需求
冲泡不同类型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温:
编辑本段温度
浸泡的时间是随“置茶量”而定的,茶叶放得多,浸泡的时间要短,茶叶放得少,时间就要拉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也跟着变化,浸泡的时间短,可以多泡几次,浸泡的时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一定减少。
泡茶水温与茶汤品质有直接关系,这“关系”包括:
口感上,茶性表现的差异:
如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有如婴儿般活的感觉会降低,白毫乌龙如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有如女性般娇艳、阴柔的感觉会消失;铁观音、水仙如用太低温的水冲泡,香气不扬,阳刚的风格也表现不出来。
可溶物释出率与释出速度的差异:
水温高,释出率与速度都会增高,反之则减少。这个因素影响了茶汤浓度的控制,也就是等量的茶水比例,水温高,达到所需浓度的时间短,水温低,所需时间长。
苦涩味强弱的控制:
水温高,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苦涩味减弱。所以苦味太强的茶可降低水温改善之,涩味太强的,除水温外,浸泡的时间也要缩短。为达所需的浓度,前者就必须增加茶量,或延长时间;后者就必须增加茶量。
什么茶用什么水温冲泡易得出高品质的茶汤?
可区分为三大类说明:
低温(70℃~80℃):
用以冲泡龙井、碧螺春等带嫩芽的绿茶类与黄茶类。
中温(80℃~90℃):
用以冲泡白毫乌龙等嫩采的乌龙茶,瓜片等采开面叶的绿茶,以及虽带嫩芽,但重萎雕的白茶(如白毫银针)与红茶。
高温(90℃~100℃):
用以冲泡采开面叶为主的乌龙茶,如包种、冻顶、铁观音、水仙、武夷岩茶等,以及后发酵的普洱茶。这两类偏嫩采者,水温要低,偏成熟叶者,水温要高。上述乌龙茶之焙火高者,水温要高,焙火轻者,水温要低。
泡茶用水是先烧到100℃再降到所需温度?或是需要多高的水温就烧到所需温即可?这要看水质是否需要杀菌或利用高温降低某些矿物质与杀菌剂而定,如果需要,先将水烧到100℃再降到所需温度,如果不需要,直接加温到所需温度即可。因为水开滚太久,水中气体含量会降低,不利香气挥发,这也就是所谓水不可烧老的道理。
编辑本段水温影响
温壶与否:
置茶之前是否将壶用热水烫会影响泡茶用水的温度,热水倒入未温热过的茶壶,水温将降低5℃左右。所以若不实施“温壶”水温必须提高些,或浸泡的时间延长些。
温润泡与否:
所谓温润泡就是第一道冲水后马上倒掉,然后再次冲水,浸泡后得出饮用的第一道茶。第一次冲水倒掉的过程称为温润泡(不一定要实施),这时茶叶吸收了热度与的湿度,再次冲泡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一定加快,所以实施润泡的第一道茶,浸泡时间要缩短。
茶叶冷藏过没有:
冷藏或冷冻后的茶叶,若未放置至常温即行冲泡,应视茶叶温度斟量提高水温或同时延长浸泡时间,尤其是“揉捻”后未经“干燥”即行冷冻“湿茶”。
沏茶水温与茶汤品质有直接关系,这“关系”包括:
从口感上,茶性表现的差异:
如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应有的鲜活感觉会降低;白毫乌龙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应有的娇艳阴柔感觉会消失;铁观音、水仙如用太低温的水冲泡,香气不扬、应有的阳刚风格表现不出来。
可溶物释出率与释出速度的差异:
水温高,释出率与速度都会增高,反之则减少。这个因素影响了茶汤浓度的控制,也就是等量的茶水比例,水温高,达到所需浓度的时间短,水温低,所需时间长。
苦涩味强弱的控制:
水温高,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苦涩味会减弱。所以苦味太强的茶,可降低水温改善之,涩味太强的茶,除水温外,浸泡的时间也要缩短;为达所需的浓度,前者就必须增加茶量,或延长时间,后者就必须增加茶量。
水需烧开吗?
沏茶水温的调整是先烧到沸腾再降低到所需的温度?或是需要多高的水温就烧到所需温度即可?这要看水质是否需要杀菌,或利用高温降低矿物质与杀菌含量而定,如果需要,先将水烧到沸腾再降到所需温度,如果不需要,直接加温到所需温度即可。因为水开滚太久,水中气体含量会降低,不但口感的活性减弱,也不利茶香气的挥发,这就是所谓水不可烧老的道理。
编辑本段影响水温
沏茶水温还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影响:
温壶与否:
置茶入壶前是否将壶用热水烫过,会影响沏茶用水的温度,热水倒入未加温热过的茶壶,水温将降低5℃左右。所以若不实施“温壶”,水温必须提高些或浸泡的时间延长些。
温润泡与否:
所谓温润就是第一次冲水后马上倒掉,然后再冲泡第一道(不一定要实施),这时茶叶吸收了热度与温度,再次冲泡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一定加快,所以实施温润泡的第一道茶,浸泡时间要缩短。
茶叶冷藏过没有:
冷藏或冷冻后的茶,若未放置至常温即行冲泡,应视茶叶温度斟量提高水温或延长浸泡时间。
如何知道水温?
如何知道水的温度呢?先买支100℃或150℃的温度计,测量个五、六次,以后就可以直接用感官判断了。想将茶泡好,水温的判断是很重要的。
编辑本段水质控制
泡茶用水影响茶汤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1、矿物质含量:
矿物质含量太多,一般称为硬度高,泡出的茶汤颜色偏暗、香气不显、口感清爽度降度,不适于泡茶,矿物质含量低者,一般称为软水,容易将茶的特质表现,是适宜泡茶的用水,但矿物质完全没有的纯水,口感清爽度不佳,也不利一些微量矿物质的溶解,所以也不是泡茶的好水。若以「导电度」说明水中矿物质的含量,10~80度是很好的状况,150度以上就嫌硬了点。台北等一些城镇的自来水硬度都在适用的范围。
2、消毒剂含量:
若水中含有消毒剂,如台湾自来水使用液氯,饮用前应使用活性碳将其滤掉,慢火煮开一段时间,或高温不加盖放置一段时间也可以,消毒剂会直接干扰茶汤的味道与品质。
3、空气含量:
水中空气含量高者,有利茶香挥发,而且口感上的活性强,一般说“活水”适于泡茶,主要因活水的空气含量高,又说水不可煮老,因为煮久了,空乞米含量降低。
4、杂质与含菌量:
这两项东西愈少愈好,一般高密度滤水设备都可以将之隔离,后者还可以利用煮沸的方法将之消减。
市面上销售的“矿泉水”与“饮用水”适不适于泡茶?要看是高矿物质含量还是低矿物质含量,前者不宜泡茶,后者可以。泉水是不是适宜泡茶,要看矿物质、杂质与含菌量而定,不是每一口泉水都有好的水质。
水的来源也是地缘的限制。如果不方便,总不会去买小罐装的矿泉水来泡茶。所以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控制的。但是冲茶的常识却可以。
烧茶水的壶,应该避免使用金属制的材料。建议使用陶壶。出水口不要太大的。因为泡茶还是以两人壶、四人壶最佳(严谨说来,应该是说四人壶、八人壶)。所以出水口太大不好控制。
烧水最好是用炭火,但是使用炭火需要技术,没有浸润一季,烧水容易有问题。科学昌明,学茶不必从烧水开始。可以使用电、瓦斯、酒精。
首先要回忆一下物理,水中溶有气体,到沸点时,溶解的气体几乎被排出水中。所以,忌讳用开水养鱼。而泡茶时,水中若是溶有足量的气体,对于冲泡出来的茶汤香味、滋味有增进的效果。相较以尚未开的水泡茶,开水泡茶有点“死死”的感觉,失去应有的鲜活感。
增加水中溶有的气体量:
最好的方法有:
生水不要煮到开。可以从烧水壶的咕噜咕噜声判定,也可以从将近沸腾时,热水中的泡泡大小来区别。近乎沸腾时,关火;温度不够时,开火。但是不同的烧水材料和方式就有不同的反应,需要自己去体会。科学进步,顺便买一支摄氏100度的温度计,可以缩短学习路径。
冲茶时,将壶举高些,高冲有助于气体的溶入。但是,这会降低温度,不可不考虑。
冲茶时,把壶盖放倾斜于壶口,当它是篮板。因由媒介物增加溶气体量。但,这也会降温。
将茶壶的水倒出时,高冲也可增加溶气体量。
从茶海倒入杯中,高冲也可以增加溶气量。
把握住溶解气体的原则,泡出来的茶汤会较鲜活,甚至会泡出以前从没泡出的香气。但是,如果泡出来的茶汤和以往相较,喝起来有闷闷的感觉,那种香气扬不起来的感觉,大半是因为冲泡温度太低。
用蒸馏水、去离子水、逆渗透水泡茶会比自来水好。只能算普通。外面的矿泉水品质不一,可以试用看看。接触过磁化水的心得是:刚从“水机”流出来的水,好!但是“水机”用了半年之后,刚从“水机”流出来的水,差!尤其是香气、滋味都称上品的茶,用较好的水和自来水泡起来差异更大。
编辑本段浓度控制
茶汤浸泡到所需的浓度后,一次将茶汤倒出。
方法有三
将茶汤全倒于如“茶盅”容器内,再持茶盅分倒入杯饮用。
一次将茶汤倒于大杯子内饮用。
一次将茶汤倒于数个杯子内。这时要来回倒以求茶汤浓度的不均。
茶叶浸泡到所需的浓度后,将茶渣取出。
方法有二
将茶叶放于可取出的内胆浸泡,至所需浓度后将内胆取出。
浸泡到所需浓度后,用漏勺将茶叶舀出。
将茶浸泡到超过一倍(或二倍)的浓度,饮用时稀释至所需的浓度。(此法即“浓缩茶的泡法”)
以「可溶物全部溶出」也不致于太浓的茶量沏茶。这时的茶量往往是略低于水量的2%,浸泡时间要在八分钟以上。(此法即“含叶茶的泡法”)
浓度须力求一致吗?
一壶茶的数道茶汤,其浓度应力求一致吗?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从每一道茶都应将此时之茶表现得最好角度看,应该尽量将每道茶汤泡至所需浓度,因为我们是将“所需浓度”定义为“此时之茶的最佳表现”。每道茶汤的浓度应力求一致,但品质在三、五道后难免开始下降,直到饮用者认为不宜再泡为止。
有人认为每道茶泡出不同的浓度与特性,正可多方面了解茶的状况。这个观点从“评茶”的角度可说得通,但在欣赏的角度上在与茶为友的态度上,是应该依第一条的理念才是,因为即使“为人”,也无需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面目”;“评茶”也只宜在特定时间为之,平时喝茶,哪能时时以「批评」的态度与茶为伍?
编辑本段沏茶方法
一般认为,冲泡绿茶、红茶、花茶的茶水比约可采用1:50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约置3克茶叶,可冲入不低于150毫升的沸水)。品饮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类,因对茶汤的香味、浓度要求高,茶水比可适当放大,以1:20为宜(3克茶叶,冲入60毫升以上的水)。
一般用紫砂壶泡较名贵的茶叶,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壶为宜。在中型壶内容积三分之一的茶叶较合适;,也可以每1克茶叶冲入50毫升的水为限(细嫩茶叶的用水量适当减少,粗茶叶的用水量再适当增大。)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水温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度——95度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紧压茶类,还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质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叶内的有效成分,保持鲜爽味。
关于煮水时“汤候”的掌握,应以水面泛“蟹眼”汽泡过后,“鱼眼”大汽泡刚生成时沏茶最佳。同时应注意煮水时宜“猛火急烧”,忌“文火久沸”。
编辑本段沏茶用水
唐代“茶神”陆羽写的《茶经》上,对于沏茶的水有如下述说:“泉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请问:原理如何?
答案:
当沏茶的水的酸碱度PH值大于5时,会形成茶红素盐,使茶水颜色变深发暗,甚至使茶水丧失鲜爽感。井水中一般溶解的盐类较多,水质硬,故不宜沏茶。河水碱性较小,泉水碱性最小,因此泉水沏茶最好。
茶叶中的氨基酸对人有好处,它在水温60度时就能溶解,维生素C在水温超过70度,就要受损,茶单宁喝咖啡碱在水温70度时就溶出,水温再高,茶的味道就过苦涩,因此水温最好保持在70~80度之间,因此,将开水灌入暖瓶,再用来沏茶比较好。
编辑本段客来茶待
沏茶[3]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爱喝茶.中国人也有个习惯,即客人来访定要沏茶的.那到底为什么呢?!其实我今天看了本书,才知道这当中的原由.
中国是茶的祖国,西南又是茶的故乡.1666年,英国人从福建运去茶叶.闽南话叫茶为ti,所以英语中的茶便是TEA.诸如此类的很多.茶树靠茶籽繁殖的,据说茶籽一经拨下,就不能再移植了.一旦移植便不再发芽.根据这个特性,从唐朝以来,男方聘妇,必在聘礼中附上茶叶,以期望两人白头到老,从一而终.茶树对生养它的土地有一种深沉的,执着的,不可更易的爱,这就像我们的民族特性.因此这第一层含义就出来了:这是用含蓄的言语告诉你,中国人是爱国的,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让我们去做那些对不起祖国的事情.中国人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
中国的茶叶多中多样,红茶,绿茶,花茶,白茶,乌龙茶,沱茶,砖茶等等.但是所有的茶都有一个共性,既刚如口都略微有些苦涩,但之后又是齿颊留香的.这第二层含义就是邀请你一道来品味生活,品味人生.
茶叶又有祛病延年之功,除烦静心之效.一杯香茗入口,客人的风尘一洗了之,从而进入了"尘心洗净兴难尽"的境界.这杯茶表达了主人祝愿客人心神气爽,健康长寿的浓情厚意.更何况中国人是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
参考资料海峡茶学港
茶知识:茶席布置
一图看懂茶席布置
茶席布置基本原则
从干左左边放置干茶具右边放置湿茶具 PS:可根据具体情况茶原美感做调整到湿
茶荷茶道组茶盘品茗杯摆件
茶罐茶巾主泡器主人杯公道杯茶洗
随手泡(烧水壹)
泡茶器具及摆放方式
从左至右介绍
左右
茶器摆放方式
三个杯子可以摆成“品”字形或“弧”线,切
品茗杯忌不要摆成直线,放在茶席的正前方(注意不要完全遮挡住主茶器)。个人茶杯放
于茶盘左侧下方的位置
茶洗(水盂)用以盛洗杯的废水或已泡过的茶叶置于右侧下方位置
烧水壶、消毒锅)随手泡壶嘴和公道杯一样,不能直接朝向客人置于右手方(方便拿取),
一是插花,茶席中的插花类型通常采用瓶
摆件景,一般类型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置式插花、盆式插花、盆景式播花;二是盆
于茶桌右侧方
泡茶器具及摆放方式
从左至右介绍
右
左
茶器摆放方式
茶盘用于盛放茶具、放于茶桌适中的位置
茶道组(茶道六君子)置于茶桌左上位置茶夹、茶则、茶匙、茶针、茶漏、茶筒等
茶荷(赏茶碟)用于鉴赏干茶,置于靠左偏上的位置
茶罐用于盛放散茶,与茶荷一起置于靠左偏上的位置
茶巾有两种折法,分别是三折法和四折法放置于左下或者茶桌正下方位置茶海(公道杯)放于茶盘下方位置,杯口不能朝向客人用于均匀茶汤,
茶承放于主茶器下面的承接水滴的器物
如茶壶、盖碗、玻璃杯、冲泡杯,以及分茶和品茶的茶盅茶杯(或含托)等。
主泡器为“天”,杯寓意为“人”,杯托寓意为“地”,“天地人”合以盖碗为例:盖碗亦称“三才杯”,用于冲泡茶叶,盖寓意
一,放于茶海旁(盖碗与公道杯之间的距离根据茶桌实际情款而定,原则上是不超距离)
布席总原则
自有山水丘壑。正是当下的时空,我们具象为山水丘壑。
以主泡器为丘,穿插、布置其他茶具,最终展现席上的“宇宙”。
一、过程有序。
布置的席面,符合行茶的步骤。
二、左右平衡。
以主泡器、主泡师为中心线,两边显得平衡。
三、相对巡行。
行茶的时候方便左右手都使用。
四、近低远高(相对客人)。
客人的视线应该是逐渐抬高,而不被遮挡。
五、突出主体(精简)。
茶器不是越多越好,简单才更考验审美。
六、“三时二分”。
主泡师连接主泡器为虑拟的中心线,相对而言,左边是水孟、洁方等,承载“过去”,中间是泡茶的当下操作代表“现在”;右边是煮水器、取茶器等,经由它们而萃取茶汤,实属“未来”。
七、适当美化,注意留白。
花、香以及茶点都不是必需的,故而不必将茶席布置得满满当当,点睛即可
茶席的由来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
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
独有的文化符号。
茶席设计是什么
导语:“茶席设计”是什么?设计什么?怎样设计?它从哪儿来?……对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对这些问题一定感兴趣吧?但是,这些知识在以往的书籍中无从查考。现在,就让本书作者来帮你解答这些疑问吧。以茶为灵魂,为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是为茶席。
“茶席设计”,是包含古代的“筵”和“席”的全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茶筵席设计”;既然已经通俗化了,只好将就把“茶席”视为“茶筵席”的省略吧!
至於,“茶席”这个词的由来,应该是1970年代末,茶艺出现之后的说法。在茶文化发展史上,过去并没有出现茶席一词。当代,“茶席”一词首次在文本上出现,当以浙江童启庆教授编著的《影像中国茶道》,该文本说,“茶席”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操作场所、客人坐席,以及所需气氛的环境布置。
中国,在隋、唐以前没有桌、椅,人们饮食作息时,在地面上先铺上一面竹类编织的铺盖叫“筵”,加铺在筵上规格较小的叫“席”,宴饮时,座位设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们席地坐饮。后来使用桌椅,宴饮由地面升高到桌上进行。明、清时,宴饮形式虽然改变了,宴席仍沿称为“筵席”,座位仍沿称“席位”。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安能郁郁久居此耶!”可见,由古代的.“筵席”而引申出“茶席”这一词。
根据《茶艺学》的说法:“泡茶的程序和礼仪是茶艺形式部分很重要的表现。”茶席是茶艺表现的场所,是为表现茶艺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规划的一个场所,包括从事泡茶、品饮兼及奉茶而设的桌椅和地面的空间,不是任意一个泡茶的场所都可称为茶席,必须经过规划的茶艺表现场所,才能称作“茶席”。
茶席的概念出现后,“茶席设计”也就应运而生。设计与这次茶会时间、空间情境贴近的茶艺表现场所,就称为「茶席设计」,所谓“茶会”,是指一个“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
至於,“设计(design)”这个词,是由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时,除了“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所以,在了解什?是“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对这些字词来解释。英语的design是源自拉丁语de-sinare而来,是“作-记号”的意思,在十六世纪,义大利文desegno开始有现今design的含意,后经由法文的中介,而为英文所引用,成为现在英文的design。日文里汉字的“设计”指设定具体目标而后依计画以(制造)实物来达成目标的含意。
中文来讲“设计”两字,是“言役、言十”会意而成,是表达以思考、以言语来完成具体的计算。所以,“设计”指“人为设定,先行计算,预估达成”的含意。就“设计学”来说设计,是指一种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
如果从西方“设计”的发展来看,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慢慢的形成以建筑专业技艺为首,并结合绘画专业技艺与雕塑专业技艺的承传,三者合称为造形艺术,合称为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解“设计就是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或营造活动”了。
茶席设计的结构是由空间(space)和特性(character)所组成,是茶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艺表现的基础,包括动态的行茶方式规画与静态的品茗环境装置,大都属於茶艺静态表现的部分。由於设计的部分,受限於室内空间的材料、格局方向等条件,所以必须活用美学和创意思考,同时要考虑茶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应以茶作为主角,以茶艺作为设计的重心,将茶饮活动置於一定的环境中,赋予它不同艺术的要求。
茶席设计,是以场地、材料和情感为主要构成条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形式,传达出来一定的感官感受,实用的、可操作的,合乎艺术设计学理的综合展示艺术。其目的是为了泡好一壶茶,享受一杯茶。是空间美学的一部分,“设计艺术学”中跨门类的学科,主要包含装置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等。
茶席设计,是人们在茶饮活动中,有计划地运用心智、创意、统合、协调、技术和资源创作出超乎现有的实物,达成更美好的品茶需要,其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必须要有美感经验、使用功能与纪念意义,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并非拼凑一些茶道具炫人耳目,展示出来的一个“作品”。
简单的说,茶席设计就是以茶饮活动为目的的创作行为。;
关于茶席小知识和茶席布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