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信知识 关于书信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传统书信小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和关于书信的相关知识有哪些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书信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①给长辈写信信纸的折bai叠方法:按照习惯给长辈du写的信一般不能随便折叠的。正确的应zhi该是这dao样:以16开信纸为例,一般先是左右折成两层。即左右均往中间折一下成长条型。然后把这长条对折。但要一面长些,一面短些。从型上看就如同一个人在向长辈叩头请安。

②信纸颜色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而且还有各种香味设计在里面,十分适合情侣之间鸿雁传书。信纸同时还可以用来折叠纸鹤。

③信纸纸张的选择主要考虑实用及美观性,信纸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在写信或打印上,实用性主要从可书写上考虑。

④信纸标准尺寸规格:

大16开 21×28.5cm正16开 19×26cm

大32开 14.5×21cm正32开 13×19cm

大48开 10.5×19cm正48开 9.5×17.5cm

大64开 10.5×14.5cm正64开 9.5×13cm

⑤用纸类型及用纸克重对照表类型克重胶版纸 50,60,70,80,90,100,120,(g/m)书写纸 50,60,70,80,(g/m)轻涂纸 70,80,90,100,120,(g/m)轻型纸 50,55,60,70,80,100,120,(g/m)白卡纸 225,230,250,300(g/m)

古代书信常识

1.古人写信的一些常识

旧时代的写信传统,格式严谨,讲究礼仪,无论是家事、公务,都叙述简洁明了,有概括性、可读性。称谓按辈份长幼极其礼貌地形成一个公式,比如“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某某夫子尊鉴”、“某某仁兄座右”……等。对子女晚辈多写“某儿知悉”、“某女见字”、“贤妻庄次”、“某夫君如画”等,依关系、身份、区别称谓用辞,看上去会使你觉得写信人文质彬彬,恭敬礼貌;读信如睹人,你会感到一种亲切的安慰。起了互通消息和联络感情的作用。

——赵清阁为“书信选”所写的前言

另外,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2.书信的文体常识,要详细解释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

再下一行写日期。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3.书信的小常识有哪些

例文:(“_”表示空格)敬爱的XX(或亲爱的,等):__您好!__(正文)此致__敬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又及:(注:手写书信,在写完以上内容后又想起有内容要写时用)__(内容)1.书信格式 2.收信人的辈分和写信的口气 3.写信字体(整洁干净,大方美观) 4.落款位置和日期 5.写信目的和立场 6.写信用纸(Email则可适当选择信纸背景以烘托主题) 7.信件封面格式和收信人尊称书信写作格式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

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

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

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和日期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

4.中国古代文官书信的方式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

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一、书信格式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

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

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

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

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

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

古代台与台是两个字,后来将台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台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

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

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谦称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

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

5.古代的书信格式有什么规定

现在一提“书信”都知道是信件。

古代的“书信”则是两回事。“书”是信件,“信”是使者,也就是送信之人。

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这里的“来信”就是前来提亲的媒人。

把“书”与“信”合成一个词的是《晋书。陆机传》。

唐人写诗才有把“信”单指信件的提法。如大诗人元稹《书乐天纸》:“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封诗。”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书信是实用性独立文体,写起来比较自由,但也要讲究格式。

古代书信大致分为给长辈、平辈、晚辈三种。不管给谁写信,至少要有上款(受信人)、正文和下款(写信人)三个部分。

但是,在历史上这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一样。汉魏六朝时期,常要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的姓名,像《报任少卿书》,写信者是司马迁,一上来就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写了正文之后,再来点谦词就不写署名了。但在明清以后,一般是按照上款(受信人)、正文和落款(写信人)、日期这样的顺序写,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使用、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格式。一封完整的书信至少应包括六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

因为收信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不同,写信时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就要有相应的区别。比如在称谓语中,给长辈写信,称谓语加敬称但不具名,如给父亲写信,称谓语加“大人”二字,提称语为“膝下”、“膝前”、“尊前”等,然后以“敬禀者”引写正文,末尾祝愿语如“敬请福安”等,署名写“男(或女)某某叩禀或敬叩或拜上”,最后写上日期就可以了。

给平辈写信敬称要讲究一些,如给朋友一般称仁兄、先生等,对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多用“足下”。末尾祝颂词用“安”、“棋”、“祉”等。

如果对方是公职人员,则应为“敬颂公棋”、“敬颂公绥”。下款署名多用“某启”、“谨启”、“鞠启”、“手启”、“手书”、“白疏”之类的字眼。

给晚辈子侄写信可随便些,抬头直呼其名即可,结尾问好与否关系不大,落款用“谕”、“示”、“白”等字。老师给学生写信,落款只写名字即可。

古代书信中一般不会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一是让人觉得简慢,二是看起来没有文采,凡是遇到这种地方要委婉处理。如给朋友写信,提到对方可用先生、仁兄、砚兄等。

写到自己可用在下、小弟。说道第三方时用“彼”、“渠”等。

还有,国人向有“礼多人不怪“的习惯,这点同样适用于写信,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要多用谦称。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不能称“我夫人如何如何”。

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用“菲”、“芹”、“寸”、“薄”。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请人家吃饭叫做“略具菲酌”。这类讲究很多,应加以注意。

此外,信封的书写也要讲究,也要体现自谦而敬人的原则。对于收信人的称谓,一定要用尊称(晚辈除外),在收信人名字、称谓之后一般要加“俯启”、“赐启”。

表明对方身份高贵。明信片因为不需要开启,所以就不要写“启”和“缄”之类的字了。

6.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具体例子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

不赘。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等等。(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

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

“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六)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七)附候或致意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

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扩展资料:书信举例: 1.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已收到。

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

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

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

害马亦好,并请放心。“专此布达,恭请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海婴同叩。一月四日” 2、***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澄宇先生夫子道席: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

关于书信的一些基础知识

书信写作格式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

好了,关于传统书信小知识和关于书信的相关知识有哪些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