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养鸡怎么防止老鼠
3~5亩林地森中迅划为一个牧区,每个牧区用尼龙网隔开,既能防止老鼠、黄鼠狼等对此此鸡群的侵害和传染性病菌带入,有利于
管理,又有利于食物链的建立。待一个牧区草虫不足时再将鸡群赶到另一牧区放牧,公母鸡最好分在不同的牧区放养。在养鸡数量少和草虫不足时期可培冲不分区。
黑线姬鼠
1. 鉴别特征 (图13.6)
【学 名】 Apodemus agrarius Pallas,1771
Mus agrarius Pallas,Reise. Russ.,1:454,1771,Simbiesk,banke of Volea,Russia(模式产地:俄罗斯贝加尔湖畔)
【别 名】 田姬鼠,黑线鼠,金耗儿等。
【英 文 名】 Striped field mouse
【野外鉴别】 为普通小型野鼠,属广生性种类。尾较体略短,体背通常有一显著黑色纵纹。
【形态特征】 体长72~132mm;尾长57~109mm,后足长18~25mm,耳长10.2~15mm。颅长22~28 .5mm ;颧宽11~14mm;乳突宽10.4~12 .5mm;眶间宽3.3~5mm;鼻骨长8.6~10 .2mm;听泡长5~6mm;门齿孔长4.8~5 .9mm,上颊齿列长3.6~4 .6mm。
体背面黄褐色,通常有一显著黑色纵纹;体腹面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尾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前后足均白色;耳几乎裸露,具稀疏黑色和浅黄色细毛。乳头胸部2对,腹部2对。染色体数:2n=48,50。
颅骨吻部相当发达,有显著的眶上嵴。鼻骨长约为颅长的36%,其前端超出前颌骨和上门齿,后端中间略尖或稍为向后突出,通常略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或约在同一水平线上。门齿孔约达第1上臼齿前缘基部。第3上臼齿内侧仅2个齿突。第2上臼齿缺1个前外齿突。第1上臼齿外侧仅有3个外齿突;第1上臼齿的第1外齿突明显地在第1内齿突前面。
2.
生活特性
黑线姬鼠喜居于向阳、潮湿、近水的地方。在
农业区多栖息于田埂、防风林堤坝、土丘、杂草丛及柴草垛中。在农田中,以水稻地密度较高。在苗圃、果园、荒地及人房内也有发现。甚至在亚寒带落叶松林的采伐迹地镇简也有分布,但特别喜居于环境湿润、种子来源丰富的
地区。
在田埂及水渠堤上洞穴较多,洞穴十分简单(图13.7)。一般有2~5个洞口,以3个居多,直径1.5~3cm。洞道分2~4叉。洞道全长约40~120cm,内有岔道和盲道。洞深不超过180cm。全部洞系在100cm范围以内。洞内通常有1个圆形的巢窝。窝内有少许干草,冬季也有少许存粮。巢近于球形,结构紧密坚实,不易脱落。用大麦、水稻、谷子等叶及干草交织筑成。内铺甜苣、芦苇、风毛菊等花絮。其体积为9cm× 10cm × 5cm,巢重106~180g。每一洞穴多有2~5鼠。此外,有时还筑有很短的临时洞,作为摄食和暂时隐藏的地方。由于姬鼠的活动力很强,常常更换洞穴,所以常利用一些空隙筑巢,或隐蔽在粮堆、草堆下。
食性杂。主要以种子、植物的绿色部分以及根、茎等为食,尤其喜食水稻、麦类、豆类、禾谷类、甘薯等。总的来说,以淀粉类(种子)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及绿色植物居次要地位。食物随季节而异,秋、冬季,大多数姬鼠以种子为食,春天开犁播种后,除盗食种子和青苗外,还大量捕食昆虫,而到夏季则食植物的绿色部分、瓜果以及捕食昆虫等。在个别居住地(特别是在幼林的杂草中)每年温暖时期,昆虫占所有饲料的75%~85%。姬鼠的日食量为8.5~11g,但日食量随食物的含水量而增长,食物含水量达50%时最高。冬季储粮不多,通常它所存的食物仅够1~2d食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一只体重29g的黑线姬鼠一昼夜能吃花生米6.8~9 .7g或麦类6.2~7 .2g。在冬天的晚间仍能出洞觅食,这御侍裤可从冬天雪地上的足印得到证明。与其他许多鼠类一样,在缺食缺水的特殊情况下,往往有残杀同类现象,强大的个体能把弱小的同伴吃掉。黑线姬鼠善游泳和潜水,能在水下潜游1~2m。游速快,持久力也较强,在水温12.5℃下能游15~18min,水温较高时更久。在
辽宁,进入冬季,地表裸露,迁移到山上人工林内的黑线姬鼠食物源已近枯竭,绿色植物枯死,种子、草籽十分贫乏,害鼠储粮不足或无存粮,被迫至危害落叶松谈厅林木的韧皮部作为补充食源(王景胜等,1996)。
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和清晨较为活跃,黄昏是活动最频繁的时候。9∶00~10∶00和14∶00~16∶00也出来觅食。不冬眠,夏、秋两季活动最频繁。随自然条件和食物来源而迁移。放水灌溉或田中积水,不利于生存繁衍时,即向田埂集中。夏季天气炎热,作物生长茂盛,隐蔽条件虽说良好,但这时谷物尚未成熟,食源严重不足,又非主要繁衍时期,故多不挖洞筑巢,随食源而流窜移居。入秋后,天气逐日转寒,又值繁殖高峰季节,此时多筑巢以避寒和产仔,这时田埂、堤坝上鼠洞明显增加。入冬后,由于地表裸露,田地内食源缺少,加之洞中不存粮或存粮甚少,为觅食有的鼠迁至附近村庄场院和草垛中,少数进入人房住室。翌年开春转暖后,又重返田野。
雄鼠的巢区面积为1034.7± 70.1m2,活动距离为53.4± 2.4m;雌鼠的巢区面积为76.91± 56.9m2,活动距离为45.4± 2.6m。其迁移活动比较频繁,在样地内,逐旬的存留率平均为0.667(以该旬的存留数量除以上一旬的存留数量)。黑线姬鼠的季节性迁移也非常明显,秋季大部分姬鼠从田间迁移到谷物堆下,小部分迁移到人类建筑物里去。在田野随着田间作物的播种和收割而逐渐转移。例如,在川西平原,春季4~5月份主要在各种小春作物地栖居,6~7月份随小春作物收割后,多数迁到田边地角的麦堆内;秋季作物成熟,又迁到秋熟作物地内栖居。秋季作物收割后,少数在田间居住,多数迁到稻草堆中。
黑线姬鼠繁殖力强。繁殖期因地区而有所不同。北方较短,南方较长。在东北,繁殖集中于夏季,如在大兴安岭伊图黑河,5月份妊娠率为28.18%,6~8月份妊娠率为40%~80%,9月份孕鼠已很少,妊娠率仅为5.74%,10月上旬以后未发现孕鼠;4~9月为繁殖期。在川西平原繁殖季节在2~11月份,冬季12~1月份未发现孕鼠,2月份妊娠率最低,为1.3%。孕鼠的消长与数量的季节变动和幼鼠大量出现的规律基本相符,均为双峰型,5月份妊娠率为82%,而6月份则为一年内数量最高的春峰期,10月份及11月份妊娠率分别为40%及60%,而11月份为一年内数量的秋峰期,但春峰数量高于秋峰数量。每胎仔数以5~7只的为多,占65.15%。长江流域一带较东北繁殖期长,如苏北大丰和皖北淮南市,在2月下旬就有个别的黑线姬鼠开始交配,并陆续繁殖至10月。而在江南,繁殖期又较长江以北的长,如
上海在11月还可见个别的黑线姬鼠有怀孕现象。在
江苏镇江12月下旬生态气候较为适宜和野果丰富的芦苇滩上,仍能发现有怀孕的黑线姬鼠。在
浙江(杭州、义乌)差不多全年都能繁殖,不过在寒冷季节,其繁殖力很低,每年也有两个繁殖盛期,即1~5月和7~9月。而秋季的妊娠率多超过春季,因此,在秋季繁殖盛期之后,就形成了种群数量的高峰阶段。平均每胎仔数为5.17~5.18只。从上海到
四川长江南北,黑线姬鼠的繁殖有2个高峰:一个在5~6月(如皖北淮南、四川成都地区)或6~7月(如上海);另一在8~9月(如淮南)或9~10月(如上海、成都地区)。第1个峰较第2个峰高。黑线姬鼠每年可生3~6胎,每胎4~6仔,有时多至10仔。孕期21~23d。初生幼仔体重约1.9g,体长约30mm;3d出现稀疏软毛,6d出现上门齿,8d露出下门齿,耳开;9~11d睁眼,这时体重约5.6g,体长约58mm;11d个别的背上黑线明显;14d出现臼齿;18~19d能自己取食。雌性幼鼠生长到体重21~22g或体长约83mm时,个别的即开始性成熟。雄的生长到21~22g,个别的也开始性成熟。当体重达28g、体长105mm 时基本上都达到了性成熟。
分布在南方的黑线姬鼠,在春季数量有所增加,形成6月份小高蜂,而秋季繁殖后,数量一直在上升,到秋末冬初为种群数量最高阶段,此后数量开始下降,但冬季数量下降的现象不如寒冷地区明显。
黑线姬鼠与其他鼠类相比,生长速度较慢。春季出生的雌鼠在体重15.5~18g和体长74~95mm时开始性成熟,约为3月龄,雄鼠性成熟稍晚。约在体重为19~21g,体长约77~102mm,大约为3~3.5个月龄。秋季出生的生长期更长,直到第2年春季才达到性成熟,长达7~8个月之久。性成熟之后的小鼠仍不断生长,体重和体长还增加到1.5~2倍。因此,可以根据体重划分年龄,体重越大繁殖指数越高,其繁殖力随着体重的增长而递增的现象相当显著。
在自然界中黑线姬鼠的寿命为1.5~2a,少数个体可达2.5~3a,但是几乎完全更新一次种群则需要两年的时间。对于小型啮齿动物来说,这种生命持续的时间就算是比较长的了。
黑线姬鼠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的平均肥满度分别为7.35,4.98,3.44,3.21,2.76,其中老年组肥满度最低,幼年组肥满度最高。雌雄性个体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春、夏、秋三季的肥满度分别为2.94,4.16,5.634(杨天佑,2001)。
3. 地理分布
黑线姬鼠生态值高,繁殖力强,故分布范围较广,西从中欧、东欧、前苏联至中亚、南从西伯利亚、乌苏里至朝鲜以及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包括
新疆北部额敏地区)、华东、中南、西南和
台湾均有其踪迹。
黑线姬鼠在中国有5个亚种:
黑线姬鼠指名亚种(Apodemus agrarius agrarius) Pallas于177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额敏塔城一带)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伏尔加流域。
黑线姬鼠台湾亚种(Apodemus agrarius insulaemus) Tokuda于1941年命名。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黑线姬鼠东北亚种(Apodemus agrarius mantchuricus) Thomas于1898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内蒙古东部、
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和朝鲜边境。
黑线姬鼠长江亚种(Apodemus agrarius ningpoensis)Swinhoe于1870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江西、
贵州、
安徽、
湖北、四川、江苏、
福建、浙江、
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
黑线姬鼠华北亚种(Apodemus agrarius pallidior)Thomas于1908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陕西、
青海、
甘肃、
河北、
山东、
山西、江苏、贵州、
宁夏、四川、
河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曲阜附近。
4.
经济意义
黑线姬鼠是农业的主要害鼠;同时由于与水域关系较密切,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内又是血吸虫的主要宿主之一。此外,还能传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土拉伦斯病、丹毒和蜱性斑疹伤寒等传染病。
养只狗 可以防鼠 又可以防贼
再养只猫
养两只猫啊,
但用什么方法可以防吃小鸡的老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