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和长史合称为“上佐”,是个地方小官,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司马并无具体职任,司马不亲实务,朝廷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和顾问。
扩展资料:
(1)司马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部下属官的通称。《通典·职官十族嫌五》“ 大唐 州府佐吏与 隋 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
(2)州的长官为刺史,其下属僚佐主要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长史、司马,没有具体职事兆历手,辅佐刺史处理州事,但又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代后期的中、下州一般都不置上佐之职。
(3)郑玉(唐朝司马),(公元734—802年),字廷玉。原籍河南荥阳。其祖父郑亮在帱州任司马,留居本地,遂为帱人。初,郑玉举孝廉,任为从事,后授宣议郎侍恒王府司马代理本州(帱州)孔目、判官,掌管文书,推判狱案。治理有序,使吏不敢欺民,百姓安居乐业。以致“宾客敬仰”,烂简“州将美其德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代官制
百度百科——郑玉(唐朝司马)
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明代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总称,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扩展资料:
司马:古代职官困简简名称。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职业化军队主要由贵族出身的子弟组成,战争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
古代的战车是由马拉的,所以马的地位极其重要。形容哪个国家军力强盛,就称呼它为什么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由于这层关系,司马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汪裤,是非常重要的军职。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参考资咐数料:
百度百科-司马
百度百科-兵部尚书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唐朝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尚书在秦汉时是少府的属官,初名尚书台,三国时代,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咐缓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曹魏时置五兵尚书,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尚书在秦汉时是少府的属官,初名尚书台,三国时代,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西魏、北周废尚书省。隋唐后又恢复尚书省,高锴任尚书左仆射,成为最高行政首长,自此尚书省成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兵部尚书主兵籍、器仗,安史之乱后,中央政衡迟模权削弱,尚书诸司成为闲曹,所谓“兵部无戎帐”“一饭而归,竟日无事”。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明代兵部尚书称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如景帝时期的于谦。明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当事知旦团公(袁可立),加公兵部尚书,赐乘传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兵部尚书